二月二 ||祥龙醒春
二月二,龙抬头,
风雨顺,又丰收。
大仓满,小仓流,
好年景,春开头。
二月二的由来
“二月二”起源于三皇之首伏羲氏时期。伏羲氏“重农桑,务耕田”,每年二月二这天,“皇娘送饭,御驾亲耕”,自理一亩三分地。后来黄帝、唐尧、虞舜、夏禹纷纷效法先王,周武王不仅沿袭了这一传统做法,而且还当作一项重要的国策来实行:于二月初二,举行重大仪式,让文武百官都亲耕一亩三分地。所以这一天又被称为“春耕节”“农事节”。
农历二月初二,春回大地,万物复苏,蛰伏在泥土或洞穴里的昆虫蛇兽,将从冬眠中醒来,传说中的龙也从沉睡中醒来,要在这天抬头升天,故有民间信奉的“龙头节”,又称“春龙节”等。
从节气上说,农历二月初,正处在“雨水”“惊蛰”和“春分”之间,我国很多地方已开始进入雨季。古人认为,这是“龙”的功劳。而且,龙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有着极高的地位,不仅是祥瑞之物,更是和风化雨的主宰。因此,便有了“二月二,龙抬头”之说。
从天文学上来说,我国古代用28宿来表示日月星辰在天空的位置,并划分为东西南北4宫,东宫7宿由30颗恒星组成,被想象成一条南北伸展的青龙。每到春分后黄昏时,青龙七宿中的两颗“龙角星”就会从东方地平线上出现,其余各星组成的龙身还隐没在地平线以下,犹如“龙抬头”。
二月二的习俗
龙抬头
传说中,龙在冬季蛰伏,到了农历二月初二这天会苏醒并抬头,象征着春天的到来和万物复苏。因此,这一天被称为“龙抬头”。
剃头理发
民间有“二月二剃龙头”的习俗,认为在这一天理发可以带来好运,寓意新的一年鸿运当头。
吃龙食
一些地方会吃与“龙”相关的食物,比如吃面条称为“吃龙须”,吃饺子称为“吃龙耳”,吃春饼称为“吃龙鳞”。
祭祀祈福
部分地区会举行祭祀活动,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踏春
宋朝时二月二叫“花朝节”,把这一天指定为百花生日。到元朝时又有“踏青节”之称,百姓在这一天出去踏青、郊游。有的人在踏青回家时,沿途采摘此蓬叶(一种地上生长的花叶)拿回自家在门前拜祭,有“迎富”之意。
二月二的传说
武则天称帝,惹怒了玉皇大帝,下令龙王三年不得降雨。龙王不忍百姓受灾挨饿,偷偷降了一场大雨。玉帝得知后,便将龙王压于大山之下,并告示天下:“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要想重登灵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
人们为了拯救龙王绞尽脑汁,直到第二年二月初二,一位妇女背着一袋黄豆走亲戚,途中不慎将黄豆撒了一路。阳光下,这些黄豆闪闪发光。人们看见后高兴地说:“这不就是金豆吗?炒熟了不就开花了吗?”于是,家家户户便把炒好的、开了花的黄豆供在当院,龙王因此得以回归天庭。后来,人们为了纪念龙王,便在每年的二月二炒黄豆,一边炒一边念叨着流传的俗语:“二月二,吃(黄)豆花,大人小孩给一把。”
在节日里图书馆祝大家
二月二,龙抬头,让努力的劲头,点燃成功的苗头;
二月二,龙抬头,让生活的奔头,增加生活的甜头;
二月二,龙抬头,让握紧的拳头,开启梦想的势头。
二月二,让我们一起加油,迎接明天新的看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