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暑期档电影《抓娃娃》表现抢眼,沈马组合再次将笑点引爆荧屏,然而看过影片的观众发现,这部充满欢笑盛宴的影片更是一面映照当下教育现状的镜子,引发了我们对“中式教育”的深刻反思。
那么从一部暑期档的《抓娃娃》电影中,当代家长能收获哪些启发,又该树立一个怎样的育儿价值理念?顶端新闻健康频道邀请7位心理专家,分享解读剧情背后的“育儿启示录”!
顶端新闻:电影《抓娃娃》传递出最明显的一个育儿理念就是“苦难教育”,如何看待这种教育方式?苦难教育真的能让孩子更容易成才吗?
王发琪(河南省心理咨询师协会培训部主任、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观点:苦难教育并非是让孩子经历无意义的痛苦,而是通过适度的挑战和困难,培养他们的独立性、坚韧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家长一定要把握好“度”,理解苦难式教育的目的和边界,而不是人为制造苦难,让孩子习惯与匮乏和恐惧为伍。其次还应平衡苦难式教育与正面教育。生活里的苦难很多,教育的意义绝对不在于贬低自身以习惯苦难,而在于如何超越苦难,实现自我。正面教育可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积极性和抗挫能力,为他们的成长提供动力。当然,整个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顶端新闻:无论是电影中还是现实世界,父母往往会“以爱之名”对孩子提出各种要求,那么这种“以爱之名”的付出是否是真的“爱”?
秦冰(河南省人民医院女性健康管理中心副主任、临床心理学博士)
观点:用爱的名义绑架孩子,让孩子去服从父母的命令,这样的“爱”都是有条件的。而且很多时候父母给孩子的其实并不是孩子想要的,而孩子真正想要的却被父母“以爱之名”忽略了。这其实就是人们常说的"假性互惠"。
这种爱会给孩子带来很多心理方面的负面影响,会让孩子逐渐地失去自我、失去自尊、失去信心,不敢去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和需求,也不能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个性和价值观,慢慢地变得怯懦、自卑,变成父母的影子或者附属品。所以父母不要以爱的名义为孩子设置“牢笼”,更不要以爱之名去掌控孩子的人生。
顶端新闻:影片中的儿子从一出生就被寄托了继承家业的重任,并且要完成父亲没有实现的“清北梦”,也由此生出一系列闹剧。这不禁令我们反思:父母和孩子究竟是什么关系?孩子该为父母的梦想让路吗?
张丽霞(郑州市第八人民医院心理健康管理中心主任、主任医师)
观点:心理学中有个“派遣理论”,它认为,由于父母与孩子之间是一条无条件的忠诚纽带,很自然的父母会把自己认为重要的使命交给孩子去完成。但如果这种派遣在发生时已明显偏倚,比如家庭派遣使命对受派遣者的天赋、资源储备,特别是以他的年龄相当的需要提出了过分的要求,那么就造成期望过高,揠苗助长,会令孩子不堪重负。
顶端新闻:其实除了影片谈到的“苦难教育”,我们中国人的家庭里还一直流传着很多几百年来深信不疑的一些育儿“信条”,例如“棍棒底下出孝子”,如何看待和理解这样的育儿理念?
赵静(中科院心理所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师、郑州市第九人民医院心理医院精神科主治医师)
观点:“棍棒底下出孝子”这种育儿理念,它指的是严厉的教育能够帮助孩子成才。在特殊的时代,也确实存在很多通过打骂帮助孩子成长的例子,但是这类父母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一定不是只有打骂,一定是在爱、尊重、信任的基础上帮助孩子塑造他的行为和人格。有些父母怀着深深的家国情怀,有的父母怀着满满的正义感,言传身教的引导孩子向上、向善的生长。
但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人类文明发展至今,简单粗暴的育儿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了,我们要本着平等、尊重的方式和孩子互动。育儿先育己,想要养好孩子,父母也需要不断地学习和自我成长。
顶端新闻:抓娃娃电影意在塑造一个穷养的概念,生活中还流传一种“富养闺女穷养儿”的育儿理念,是否科学?能否谈谈家长该如何把握好其中的度?
袁秀娈(河南工业大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副主任、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观点:“穷养儿,富养女”,是中国流传很久的一句教子名言。之所以根深蒂固,其中自有它的道理,但不少父母曲解了其中真正的内涵。
真正的“穷养儿”并非只是意在物质上的吝啬,其内涵在于培养男孩自立自强、勇于开拓和担当的大志气与无畏精神,教会孩子热爱动手和独立做事的能力,享受独立带来的自信感。那么相对而言,真正的“富养女”则在于给予女儿足够的温暖和爱意,让她在无条件的爱中获得安全感和自我认同感,培养出对周围人信任、善意和宽容的气质。
韩非子曾说:“巧诈不如拙诚。”育儿不应按性别区别对待,家长应摒弃“穷养闺女富养儿”的观念,更不能“以爱之名”行“控制之实”,以免给孩子造成心理伤害。
顶端新闻:影片中儿子一直被蒙在鼓里,直到计划败露才恍然大悟,这其中亲子关系也备受考验,那么父母与孩子间的信任和尊重应如何建立?
梁丽娜(郑州西亚斯学院心理健康与教育中心主任、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观点: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请父母先觉察,您的世界观和人性观是什么样的?您相信您的孩子会向好的一面发展吗?
家庭是一个系统,每个人、每件事都是相互影响的。父母和孩子建立信任和尊重的基础之一,是父母相信自己的孩子,尊重孩子的多样性,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是被接纳的。我们的每个孩子就像一颗种子一样,有的像参天大树,有的像玫瑰,有的像郁金香,而发自内心的欣赏,给予充分的信任,会让孩子感受到来自父母的温暖和支持,信任和尊重也由此建立。
顶端新闻:回归到如何科学育儿话题上来,当代父母应该树立怎样的育儿观?如何做才能为孩子营造一个健康有爱、自由成长的家庭环境?
李丽(河南省心理咨询师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郑州市第九人民医院心理医院副院长)
观点:在科学育儿的话题上,有一个教育节奏问题,也就是在人生的不同阶段,要有不同的教育方式。父母要在该爱的阶段去爱,该管的阶段去管,该放手的阶段就放手,只要踩对了节奏,孩子的大方向就不会差。
我们这一代的父母,更应该做的是:放下焦虑,回归理性。多关注孩子的兴趣和需求,尊重他们的选择。要多接纳,而不是批评,这样孩子才能感受到爱;要多支持,而不是包办,这样孩子才能学会独立;要多陪伴孩子,而不是放任,这样孩子才能感受到安全感。
总之,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培养出一个又一个的“复制品”,而是要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独一无二、自信自强的个体。
来源 | 顶端新闻(声明:“郑轨院心理中心”微信公众号刊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或依法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