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采用现场访问、文献调研、政务信息采集等方式进行深入调研,并形成相应的调研报告,以事实数据、证据作为分析研究依据。调研的内容主要包括: (1)结合“中国制造2025规划纲要”中的宏观路线,了解我省产业集群规模、优势及承接转移、创新驱动对人才的需求结构; (2)我省人才及劳动力结构基本现状,分布状态; (3)从微观的角度了解未来先进制造业的技能需求; (4)了解并掌握我省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现状,优势专业分布状态。 2. 对新型产业经营与生产管理过程进行系统分析,对高技能人才的涵义进行界定,明确高技能人才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 (1)技术工作的实施、改造与技术创新的能力结构; (2)知识管理与应用架构的能力结构; (3)管理与团队协作能力的结构; (4)继续学习的素质与能力结构。 3.改革培养机制所需要的师资能力结构,基本架构包括: (1)专业教育能力 (2)通识教育能力 (3)知识能力 (4)应用能力 (5)工程项目设计与组织能力。 4.探索与研究培养培养体制,首先必须营造适合培养机制形成的外部环境(针对高校内部),包括一定的政策与制度支持,社会激励机制。其次是课程的开放性,向社会应用开放课程。 (1)基于校企合作的协同创新模式; (2)基于项目构建的工程化教育模式; (3)基于教学与科研评价机制改革的途径; (4)基于组织结构优化的模式 (二)创新点 1.在研究对象方面,抓住事物主要矛盾的同时,遵循事物普遍联系观点,对于确定的主因素进行系统结构研究。例如,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基本要素为师资,本研究面向的是结构化的优化策略,而不是仅仅依赖个人能力的提升,提出的研究内容与观点符合系统科学的观点;再如,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模式与激励手段手段方面,本研究面向社会服务、社会责任及生产力提升为标准来构建高技能人才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2.在研究方法上:采用系统科学方法论,并将结构主义理论引入到研究中,分层次、分过程来推进人才培养协同模式的研究;使研究路线始终能够维持一种线性结构。 (三)工作计划 1.2023.1-2023.3:调研、资料收集、汇总分析。成果为:调研报告。 2.2023.4-2023.12: 对项目展开深入研究。 3.2024.1-2024.4:召开若干次专家座谈会,反馈研究成果。 4.2024.5-2024.12:文档整理,完成研究报告及相关的论文。成果为:研究报告、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