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关于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的总体方案》《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防控操作指南》和教育部《学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控工作方案》及《河南省学校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高峰工作实施方案》《郑州市中小学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控工作方案》《荥阳市中小学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控工作方案》等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
科学高效统筹学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控和教育教学工作,守住不发生大规模校园聚集性疫情的底线,维护师生员工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保障春季顺利开学,确保校园平安稳定。
二、领导小组及工作专班
(一)领导小组
组 长:付全立、张旭虹
副组长:邢天来、刘艳萍
成 员:李由生、王跃生、李俊丰、蒋志强、付 宁、
韩雷斌、董 胜、周 珂、周 岩、石 玉、刘新平、
韩根成、冯巧慧、何兆祥、曹雪冬、郭 星、谢金法、
王季方、陈 君、张 钰、张振江、王育奇、陈继斌、
杨素亭、石 英、刘小彩、王素立、刘晓菡、姚静华、
尤占杰、黄 莉、杨会彬
(二)工作专班
领导小组下设十一个工作专班,明确任务、责任到人,确保各项工作扎实开展、落实到位。
1.综合协调专班
组 长:王跃生
副组长:董 胜
工作职责:
(1)综合协调全校开学前后安全稳定和疫情防控工作,统一发布有关政策、通知等。
(2)上传下达,确保领导小组工作各项指令落实到位。
(3)制定完善相关工作方案及规章制度。
(4)整体掌握各专班工作情况,按时向领导小组汇报工作情况。
(5)协助领导小组及时处置各项突发事件。
(6)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事宜。
2.学生管理专班
组 长:周 珂
副组长:冯巧慧、代 峥
工作职责:
(1)制定学生开学前后管理工作措施,确保学生安全稳定。
(2)密切关注学生健康状况,坚持落实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晨午检制度、因病缺勤缺课追踪登记制度等。
(3)关注学生思想动态,及时回应学生关切,有效解决涉及学生生活、学习的实际困难。
(4)加强学生正面教育引导,结合实际开展有关活动,营造支持学校、爱护学校的良好氛围。
(5)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事宜。
3.教工管理专班
组 长:王跃生
副组长:董 胜
工作职责:
(1)制定教职工开学前后管理工作措施,确保教职工安全稳定。
(2)加强教职工教育引导,密切关注教职工健康状况,做好工作台账。
(3)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事宜。
4.教学保障专班
组 长:蒋志强
副组长:王季方
工作职责:
(1)制定全校新学期教学安排,做好教学组织工作。
(2)加强课堂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
(3)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事宜。
5.餐饮保障专班
组 长:刘新平
副组长:马 迪
工作职责:
(1)制定开学后餐饮保障工作措施,确保师生吃饱、吃好和食品安全。
(2)从源头上加强餐饮公司监管,确保饭菜质量、分量,控制饭菜价格。
(3)加强餐饮过程管理,及时回应和解决有关餐饮保障方面的问题和诉求。
(4)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事宜。
6.物资保障专班
组 长:李由生
副组长:刘新平
工作职责:
(1)制定物质保障工作措施,负责物资保障组织实施。
(2)结合工作开展情况,提出医疗、生活、卫生等物资购置计划。
(3)接受捐赠。
(4)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事宜。
7.舆情处置专班
组 长:李俊丰
副组长:曹雪冬
工作职责:
(1)制定舆情管控工作措施,做好全校舆情处置工作。
(2)密切关注网上动态,线上线下相结合加强舆情管控,及时有效进行处置。
(3)通过校园网、微博、公众号等各类信息平台,大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唱响主旋律,树立正能量,增强学生战胜疫情的信心和勇气。
(4)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事宜。
8.安全保卫专班
组 长:周 岩
副组长:李 旭
工作职责:
(1)制定全校安全保卫工作措施,确保校园安全稳定。
(2)加强校园巡逻值守,严守校门关。
(3)加强人防、技防,及时发现并有效处置校园安全隐患。
(4)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事宜。
9.医疗保障专班
组 长:刘新平
副组长:杨会彬
工作职责:
做好医疗保障和物资储备工作。
做好医护人员培训工作。
(3)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事宜。
10.环境消杀和垃圾清运专班
组 长:刘新平
副组长:陈瑞霞
工作职责:
(1)制定全校环境消杀及垃圾清运工作措施,负责环境消杀和垃圾清运组织实施。
(2)及时对重点区域如:宿舍、教室、食堂、澡堂等以及室外公共区域进行环境消杀。
(3)及时对学生宿舍、办公楼等生活垃圾及进行转运处理,确保室内外环境健康安全。
(4)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事宜。
11.监督督查专班
组 长:韩雷斌
副组长:冯巧慧、王季方、秦 玉
工作职责:
(1)制定监督检查工作措施,通过多种方式开展开学前后各项工作监督检查,确保领导小组决策部署落实到位。
(2)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事宜。
三、开学时间
8827太阳集团根据年级不同,为保证入校师生健康安全,将按照“错层次、错时、错峰”的要求,确定师生返校批次和间隔时间。
(一)教师返校时间:
全体教职工于2023年2月2日返校,正式打卡上班;
学生返校时间:
学生共计5463人,2月6日、9日分两批返校,2月10日正式上课。
1.学生第一批返校时间:2023年2月6日(周一),20级、21级各专业共2782名学生入校报到,具体错峰报到时间安排如下:
(1)8:30—10:00 20级机车车辆专业1-3班和21级机车车辆专业1-5班学生,共490人报到;
(2)10:00—11:30 20级机车车辆专业4-6班和21级机车车辆专业6-9班学生,共484人报到;
(3)11:30—13:00 20级运营管理专业1-3班和21级运营管理专业1-5班学生,504人报到;
(4)13:00—14:30 20级运营管理专业4-5班和21级运营管理专业6-10班学生,共493人报到;
(5)14:30—16:30 20级轨道工程专业和21级轨道工程专业、通信信号专业学生,共486人报到;
(6)16:30—18:00 20级通信信号专业、铁道供电专业和21级铁道供电专业、空中乘务专业、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共325人报到。
2.学生第二批返校时间:2023年2月9日(周三),22级各专业共2681名学生入校报到;具体错峰报到时间安排如下:
(1)8:30—10:00 22级运营管理专业学生1-7班共496人报到;
(2)10:00—11:30 22级运营管理专业8-14班学生,共472人报到;
(3)11:30—13:00 22级机车车辆专业1-6班学生,共445人报到;
(4)13:00—14:30 22级机车车辆专业7-12班学生,共406人报到;
(5)14:30—16:30 22级轨道工程专业和铁道供电专业学生,共437人报到;
(6)16:30—18:00 22级通信信号、电子商务、物联网应用技术、大数据技术等专业学生,共425人报到。
四、准备工作及入校条件
1.开学返校前一周,师生居家每日开展测量体温和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相关临床症状观察等健康自测,出现发热、干咳、乏力、咽痛等症状要检测抗原或核酸,如检测结果确认感染病毒,须如实报告学校,延迟返校。
2.疫情流行高峰平台期的地区师生暂不返校。
3.师生员工及其共同生活居住人员履行个人防护责任,做好个人防护,坚持科学佩戴口罩,养成勤洗手、常通风等良好卫生习惯,规律生活,保证充足睡眠、清淡饮食、均衡营养、适量运动,为返校做好准备。
五、返校时注意事项
1.随身携带足量的口罩、消毒剂等个人防护用品,全程佩戴好口罩,注意个人卫生,做好个人防护。在公共交通工具上尽量减少与其他人员交流,避免聚集,与同乘者尽量保持距离。
2.来校途中身体出现发热、干咳、咽痛、流涕、腹泻、乏力、嗅(味)觉减退、肌肉酸痛等症状,应当及时就近就医,并及时将有关情况报告学校。
3.乘坐私家车或有亲友陪同的同学,车辆即停即走,原则上亲友不可入校。
4.乘坐市内交通工具及骑车、步行到校的学生凭证件经核验后进校。
六、开学后工作安排
(一)做好开学后的健康监测工作
密切关注师生员工健康状况,坚持落实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晨午检制度、因病缺勤缺课追踪登记制度等,严格落实日报告、零报告制度。做好流感、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水痘、腮腺炎等校园常见传染病的监测、分析、预警、处置工作。建立学生健康信息电子台账,提高疾病监测预警信息化水平。
(二)做好入校师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工作
学校成立心理咨询小组,密切关注师生思想动态,加强价值引导,深入阐释抗疫政策和三年来取得的重大成果,大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唱响主旋律,树立正能量,增强学生战胜疫情的信心和勇气。针对不同表现形式的突出心理问题,为学生提供针对性强、常态化、多形式的心理健康指导和援助,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及时化解学生恐慌、焦虑等负面情绪。强化心理重症和危机识别与干预,及时防范化解重大风险。
加强校园日常公共卫生管理工作
保持教学区域、公共生活区域等场所日常通风换气和清洁消毒。在食堂、宿舍、卫生间等场所配备足够的洗手设施并确保运行正常,配备洗手用品。引导师生员工注意个人卫生,做好手卫生,采用正确方法洗手。在校舍入口、楼梯入口、电梯入口等位置摆放共用消毒用品。加强食堂、图书馆、体育馆、公共浴室、卫生间等公共场所清洁消毒和通风换气。
(四)上好“开学第一课”
学校精心部署,邀请学校领导、处室领导和教师骨干为学生进行开学第一课教育,普及健康教育知识,全面提高师生防控知识和能力,引导师生树牢并自觉践行“健康第一”理念,当好自身健康第一责任人增强疫情防控信心。加强学习关怀、情感关怀、人文关怀,通过对疫情防控中的典型事迹、人物介绍,使师生感受到学校给他们的关爱和保护,感受到国家的强大,树立个人责任感和理想信念。
(五)加强开学后教学管理、检查工作
1.加强对教室、办公室定期通风、消毒工作和教室、办公室环境卫生检查工作,保证教学活动健康有序开展。
2.加强对体育课、课间操活动管理,保证同学们在健康、安全的前提下进行身体锻炼。
3.加强课堂教学管理,要求教师科学制定教学计划,提高课堂效率,圆满完成本学期教学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