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们这样说
观看了“智慧使用手机 畅享美好生活”
心理健康公开课
老师们收获颇多
一起来看看
Ta们怎么说
信息工程学院副书记 秦涛杰
本次公开课聚焦数字时代心理健康,通过“手机使用情景剧”“APP情绪日记工作坊”等互动形式,引导参与者反思手机依赖背后的情感需求。活动中,心理咨询师结合“番茄工作法+数字断连实验”,教授平衡虚实生活的实用技巧,并借助“手机摄影创作”环节,启发学员发现科技赋能生活的积极视角。现场发放的《21天健康用机指南》获广泛好评,课后调研显示87%的参与者表示将调整“无意识刷屏”行为。活动以“工具为人服务”为核心,成功搭建了理性对话数字生活的心理认知框架。
信息工程学院辅导员 惠敏
通过观看智慧使用手机,畅享美好生活为主题的公开课,我深刻认识到手机在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带来便利的同时,过度依赖也可能引发问题。了解到过度使用手机的机制原因及其影响,如对社交能力的潜在削弱等,让我开始反思自己的手机使用习惯。我们应该杜绝手机成瘾,如何智慧的使用手机变成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作为一名辅导员,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工作沟通的即时桥梁
手机让我能随时随地与学生保持紧密联系。当遇到紧急通知,如临时的课程调整、校园活动变更或突发的安全事项,一键群发消息,确保所有学生第一时间知晓,避免信息延误造成的混乱。而且,学生们在生活、学习上遇到困扰,也习惯随时给我发信息倾诉。曾经有个学生深夜情绪低落发来信息,讲述自己学业压力大又和室友闹矛盾,我及时通过手机安抚,给予建议,帮助他缓解焦虑,避免了事态恶化。这种即时沟通打破了时间和空间限制,让我真正融入学生的日常,成为他们信赖的引路人。
二、信息管理的得力助手
各类手机应用极大辅助了我的工作。借助班级管理软件,我能便捷地记录学生的考勤、成绩、奖惩等情况,随时查阅分析,精准把握班级动态。学习强国、教育类公众号等平台,则是我汲取思政教育素材、了解最新教育政策的宝库,让我可以在日常交流、主题班会中旁征博引,给学生输送前沿且有深度的知识,拓宽他们视野。同时,手机相册里存储的学生活动照片、成长瞬间,都成为记录班级成长、制作纪念视频的珍贵资料,为营造班级凝聚力添砖加瓦。
三、社交示范的潜在课堂
在学生眼中,辅导员的手机使用习惯是一种无形示范。我深知这一点,所以在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开班会时,都会自觉将手机调至静音,专注倾听,用行动告诉他们尊重他人、专注当下的重要性。课余时间,我也会在朋友圈分享有意义的书籍、正能量文章,偶尔展示自己参加培训、提升自我的动态,引导学生合理利用手机进行学习成长,而非沉迷娱乐。当学生看到我自律使用手机,他们也会慢慢效仿,改善自身习惯。
信息工程学院辅导员 王维欣
“智慧使用手机 畅享美好生活”的公开课程,让老师和学生们更好地明白科学使用手机的重要性,以便于手机真正服务于我们的生活,而非被其控制。
当代社会,由于各种电子信息铺天盖地,手机虽然已成为现代生活的必需品,但过度依赖也会带来负面影响,而对于处事未深的学生来说,手机等电子产品的诱惑力更加不可抗拒。因此,养成良好的使用手机的习惯必须先树立好正确看待手机的意识,认清楚手机本质上是工具,有很多种用法,例如:沟通、学习、娱乐等,逐渐弱化手机在学生头脑中娱乐性质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
再者,要关注健康,控制手机使用时间。手机使用时间过久会导致身体出现各种问题,比如:视力、腰椎、颈椎等等。因此,在使用手机时,需要有保护视力的意识,控制使用时间,避免长时间盯着屏幕,注意用眼卫生,适时休息;保持正确姿势:避免长时间低头玩手机,预防颈椎病等健康问题;重视睡眠质量,睡前避免使用手机,营造良好的睡眠环境,保证充足睡眠。
注意手机使用的同时,也可以培养兴趣,丰富生活,转移注意力。例如:培养线下爱好,减少对手机的依赖,丰富精神生活;增加人际互动,多与家人朋友面对面交流,参与线下活动,建立真实的情感连接。其实,当我们的注意力关注到现实世界时,就会用心感受生活中的美好。
科学使用手机,需要我们不断反思和调整。只有掌控手机,而非被其掌控,才能让科技真正服务于我们的生活,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信息工程学院辅导员 王永冲
在 2025 年 2 月 26 日晚参与了 “智慧使用手机 畅享美好生活” 活动,此次活动如同为在数字时代中 “畅游” 的我们敲响了一记警钟,也点亮了一盏明灯,让我对手机使用有了全新且深刻的认知。
活动伊始的导入篇,抛出 “智能手机给大学生带来了什么” 的问题,瞬间引发了我的思考。智能手机的出现,无疑让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让信息获取变得轻而易举,知识的大门仿佛随时为我们敞开;社交也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天涯海角的朋友都能随时畅聊。但与此同时,它也像一个无形的黑洞,吞噬着我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随着活动推进到机制影响篇,关于过度依赖手机的机制原因剖析,让我豁然开朗。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压力,使手机成为了我们逃避现实的 “避风港”。各种碎片化的娱乐信息,不断刺激着我们的神经,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深陷其中。而这种过度依赖带来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对身体健康的损害,如视力下降、颈椎问题,更严重的是对心理健康的侵蚀,造成注意力不集中、社交能力退化等问题。
策略应对篇则为我们提供了摆脱手机过度依赖的 “良药”。比如设定明确的手机使用时间,培养其他兴趣爱好来转移注意力等。这些实用的方法,让我们看到了重新夺回对生活主动权的希望。榜样引领篇中那些合理使用手机,将其作为提升自我工具的案例,更是激励着我们要做科技的主宰者,而非被其操控的对象。
今后心理工作态度及计划:
在今后的心理工作中,我将以更加积极且专业的态度去关注身边人的手机使用状况。对于存在手机过度依赖问题的同学,我会主动倾听他们的困扰,帮助他们分析过度依赖的根源。同时,我计划定期组织相关的交流分享会,让大家能够互相监督、互相鼓励,共同培养健康的手机使用习惯。
我也会不断提升自己在心理健康和数字生活平衡方面的专业知识,以便能够为同学们提供更有效的帮助和引导。我相信,只要我们每个人都能智慧地使用手机,就能在享受科技带来便利的同时,畅享更加美好的大学生活。
信息工程学院辅导员 武婧玉
观看"智慧使用手机,畅享美好生活"主题心理健康公开课后,我深刻认识到手机管理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性。直播公开课中展示的触目惊心的数据——近70%大学生日均手机使用超6小时,33%存在睡前刷手机失眠现象,犹如一记警钟敲响在学生工作者的心头。作为辅导员,我深切体会到新时代心理工作必须与时俱进,要将数字素养培育纳入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课程中"三阶五维"干预模型给了我重要启示:在今后工作中,将建立"预防-干预-巩固"三级工作体系,通过开展数字断舍离工作坊、建立线下兴趣社群、推广番茄工作法等方式,帮助学生构建健康用机习惯。同时,要善用新媒体平台开展"指尖上的心理课堂",将心理健康知识转化为短视频、互动游戏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这次学习让我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要解决已出现的问题,更要前瞻性地引导学生建立与数字时代的和谐相处之道,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治未病"。
这次直播为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辟了数字化时代的新路径。直播中呈现的神经科学实证数据与典型咨询案例,为心理工作者提供了诊断手机依赖问题的科学标尺;学院计划将直播内容拆解为微课模块,融入心理委员培训体系,同时开发"21天数字自律挑战"活动,让这次直播成为构建健康数字生态的起点。这场直播不仅教会学生与手机和谐共处,更让我们这些心理工作者掌握了解码数字时代心灵困惑的密钥。
轨道工程学院二级心理站站长 董玉倩
智能手机已成为我们生活的必需品,它带来了便捷的信息获取方式、丰富的娱乐体验和即时的社交互动,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生活。
然而,过度依赖手机却成为现代人的困扰。这种依赖源于手机提供的即时满足感和逃避现实的心理机制,长此以往,会导致注意力分散、睡眠质量下降和社交障碍等负面影响。
为了智慧使用手机,我们可以设定使用时间限制,培养兴趣爱好以转移注意力,并利用手机的学习功能提升自我。
作为辅导员,我们应成为学生的榜样,智慧地利用科技,同时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手机的作用,鼓励他们做科技的智者,用科技的力量成就自我,畅享真正的美好生活。
通过此次公开课,我深刻认识到引导学生智慧使用手机的重要性,这将有助于他们健康成长,成就美好未来。
轨道工程学院辅导员 吕文超
身为辅导员,我参与并观看此次心理健康公开课后,深刻认识到在数字时代引导学生科学使用手机的重要性。本次的课程则是以“心理教育”为核心,也是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式,帮助更多的学生建立健康的手机使用习惯,提升自我管理能力。
当前,大学生群体普遍存在手机依赖现象,过度使用手机导致注意力分散、社交能力弱化、焦虑情绪加剧等问题。通过让学生集体观看心理短视频的方式来了解其中的各种行为方式、具体过程。为的是进一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手机使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倡导理性、健康的数字生活方式,意在通过知识科普、互动体验和实践指导,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手机使用观念,提升自我管理能力,更好的迎接现实生活。
同时智能手机是时代的双刃剑,唯有智慧使用方式融入生活。身为辅导员,我们需以创新形式与温情陪伴,持续引导学生平衡虚拟与现实,在主动掌控中收获自由与成长。此后,我会用更加完整的教育模式,助力学生成为科技的主人,真正实现“畅享美好生活”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