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百科

心理知识

首页 >> 心理百科 >> 心理知识 >> 正文

一点心理学 | 松弛有度,方能淡定从容

发布日期:2023-02-23    作者:     来源:    点击:

面对与往年复试线基本持平的初试成绩,小张忧心忡忡,一会儿担心会擦线而过、不能进入复试,一会儿又担心即使进了复试,也会拉低总分,依然会落榜,每天坐立不安、愁苦烦闷;同样分数的小李却认为,虽然分数有点尴尬,但好在还有希望,决定奋力一搏,安心复习,不管能否上岸,尽力就好……

  生活中,一些大学生会像小张一样,精神高度紧绷,遇事时如履薄冰,总担心有不好的事情发生,随之产生焦虑、自责等消极情绪。这些同学可能需要学习小李的态度,让生活多一些“松弛感”:抱着“一切都是最好安排”的态度,学会坦然接受生活中的不顺利、意外和挑战,顺其自然,为所当为。

  当前社会就像一个不断加速的跑步机,生活节奏变快,竞争加剧,自己的高要求、别人的高期待让大学生一不小心就卷入“紧绷”之中,而松弛感的出现,像是为快节奏的生活注入了舒缓剂,以一种更舒适自在的状态面对压力和疲惫,让人倍感舒心、如沐春风,那到底什么是松弛感呢?

  从神经理论来看,松弛感是一种腹侧迷走神经活跃的心理状态,让人产生与别人的联结感,感到安全、稳定、希望、灵活、融入当下等积极感受。松弛感是一种“允许一切发生”的态度,能让人保持内在平和稳定,从而积极解决现实问题,重新找到生活的秩序感。拥有松弛感的人,既不推崇内卷、自耗,因其对自己过于苛责,也不鼓励躺平、摆烂,因其逃避了现实的挑战,而是坦然面对一切。“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可能是其最好的写照。

  那么,如何拥有松弛感呢?

悦纳自我,学会“爱自己”

  每天都忙碌紧张,生怕慢别人一步,却不知道究竟忙了些什么;大事小事都过度“精益求精”,害怕出错,真的出错了则内疚自责、不肯原谅自己……这种过度的自尊心,让自己变成拧紧的发条,不经意间就陷入焦虑紧绷的状态。

  有松弛感的人,懂得更爱自己,会允许自己“犯错”“偷懒”“脆弱”,面对突发情况,反而情绪稳定,多给了自己一个解决问题的机会。爱自己,就要学会将自己的成长看做一个过程,既要看到自己的不足,更要看到自己的优势,为自己的成长进步点赞,而非过分苛责;当事情没有发生时,不要预想糟糕的结果恐吓自己,而是寻找支持,给自己鼓励;学会关照自己,出现失误时,停止自责,给自己一个拥抱,跑累了,就歇一会儿,摔倒了,就养养伤……

放慢节奏,提高“钝感力”

  别人一句玩笑话,就惹得自己火冒三丈,愤怒不已;一次不经意的伤害,就会沉浸在无边的悲伤中,无法自拔……过度的敏感,会让人无法平静、难以松弛。有松弛感的人,仿佛对所遇到的事情反应慢了一些、轻了一些,即拥有更高的“钝感力”。

  钝感力会让人专注于自己做的事情本身,不轻易被一些小事、琐事影响,从而更能坚持、应对也更为妥当,实现松弛有度。提高钝感力,可以改变思维习惯,遇到逆境时,想想“车到山前必有路”,不急不忿,坦然面对;可以做好情绪管理,和朋友闹矛盾,不必逞一时之气,恶语相向,多想想对方的好处,可能就会一笑了之;可以改变应对策略,遭遇不公,不必过于激动,着急辩解,多思考事态发展的缘由,三思而后行,或许就能柳暗花明。

悠然处之,养得“超然”心

  做决定前,不停揣测别人的看法,患得患失、犹豫不决;出现失误时,不断想象自己被别人议论,懊恼沮丧、内疚愤恨……过于担心“人设”崩塌,在意自己在别人心中的形象,可能会让人陷入内耗的漩涡。松弛感高的人,会专注于自己的目标、状态和节奏,对各种影响抱有“超然”心态,生活会更加轻松和舒适。

  要养“超然”心,就要学会放弃那些徒增烦闷的事,多一些洒脱,少一些计较。“人生哪能多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用“半称心”的态度看待生活与挑战,就会不纠结、不拧巴。要学会不去消极比较,不要方方面面都要“第一”“完美”,专心享受自己拥有的,执杆而渔,无鱼同乐,更在意努力的过程,看淡努力的结果,就会找到生活中曾经忽略的美好“风景”。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在节奏不断加快的生活跑步机上,“松弛感”正像我们不停寻找的“小自在”和“小确幸”,成为奖励自己的那杯清茶,让自己轻装上阵、愉快前行……

本期专栏作者

一点心理学 | 松弛有度,方能淡定从容

河南师范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宣传教育科科长周婷


来源:河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信息网(声明:本网站刊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或依法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