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百科

心理知识

首页 >> 心理百科 >> 心理知识 >> 正文

一点心理学 | “宝子,帮我带个饭吧?”

发布日期:2023-05-11    作者:     来源:    点击:

最近,大学生小张遇到了一件烦心事,他发现帮助别人竟成了自己的一大负担。

  小张为人亲和,性格敦厚,生活中总替别人想得多,大家也都很喜欢他,平时总喜欢让他帮忙做一些事,比如拿快递、带饭、帮忙签到等。一开始,小张挺乐意,不过,随着找他帮忙的人越来越多、做的事情越来越多,小张感到越来越烦。但是,他又不会拒绝别人,还担心事情做不好别人会不满意,所以帮人做事时特别认真。

  上周周末,他去驾校学车,室友让他帮忙带驾校附近某个门店的午饭。为了能够给室友买到饭,小张只练了半个小时车,就急匆匆地去买饭了。结果排队买饭的人非常多,小张等了将近一个小时才买到饭。回到宿舍后,室友却唠叨说买得太晚了,饭菜都凉了。

  小张心里特别难受,也陷入了沉思:自己费了好大的劲,牺牲了大量的时间,别人好像根本没当回事。小张越想越委屈,暗暗发誓以后再也不轻易答应别人了。

  第二天,小张正在图书馆学习,室友打电话说,让他帮忙取个快递,有急用,小张犹豫了一下,还是答应了,他一边埋怨着自己,一边奔向快递点……

  像小张这种现象,属于典型的讨好型人格特征,也就是俗话说的“老好人”。“老好人”有求必应、不会拒绝,经常会忽略自己的感受去迎合他人,长期以往,就会感到非常疲惫。

  “老好人”的性格成因

  1.特别在意别人的评价。每个人都渴望他人的肯定,“老好人”尤其如此。在生命早期,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他人,孩子多会尝试取悦父母。一些父母对孩子控制过于严格,“听话”成了唯一标准,否则就会不高兴甚至批评孩子,孩子就会“察言观色”,压抑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过度服从父母的要求。这种人际模式会让他们对别人的评价特别在意,很容易捕捉到别人的失望情绪,一点消极反馈会让自己陷入内疚、不断反省,“委屈自己、成全别人”就成了首要选择。

  2.不合理的人际归因。帮助别人能体现自己的“重要性”和“好人缘”,不过,“老好人”经常对帮助别人有一些不合理的认识。例如,“要让每一个人都喜欢自己”,过度完美的人际期望让自己不敢去拒绝别人。一些“老好人”还认为“帮助别人是一种美德,否则就是自私”,这种“非黑即白”的思维方式也让“拒绝别人”背上沉重的道德包袱。一些人还会认为“只有帮助别人,才能赢得别人的关心”,这也让自己再累再忙,也不敢对别人的请求说“不”。

  3.害怕人际矛盾冲突。面对各类请求,“老好人”经常会说“好的好的”“行,行”,其实,内心深处并不一定乐意。“老好人”害怕拒绝引发冲突,不愿意卷入各类矛盾之中,期望给别人留下一个更好的印象。长期对自身感受的压抑,导致内心痛苦、委屈,但却缺乏表达自己、处理矛盾的技巧和方法,“都是小事情”“算了,没什么大不了的”成为宽解自己的常用方法。

  学会拒绝、走出怪圈

  1.增加自我接纳度。“老好人”的自我价值依赖于他人的认可,只有将自我激励作为价值源泉,才能避免过于依赖别人的评价和反馈。可以有意识地提升自我接纳、自我肯定,学习照顾自己的需要、情绪和感受,看见自己的进步和优势,充实自己的生命故事。一位咨询疗愈后的来访者告诉我,当他把时间投入到学习和自我成长上时,他慢慢变得更为自信,在人际关系上不再畏首畏尾,更少反复思虑别人的反应,拒绝别人的心理负担便降低了。

  2.构建合理的人际认知。人际交往是互惠互利的过程,“老好人”一味付出、不敢索取,人际负担自然越来越重。其实,每个人性格特点不同,让每一个人都喜欢自己不合实际,建立适当的人际边界才能愉快相处。拒绝别人的请求时,并不是拒绝了“人”,而是拒绝了一件自己无法完成的“事”,别人也不一定会因为一次拒绝而产生误解。将人际交往看作相互了解、建立边界的过程,才能乐于助人、敢于拒绝。

  3.学习人际拒绝技巧。可以尝试积极表达善意,当别人寻求帮助时,先对其境遇共情,再表达自己的困难。例如可以说,“我理解你的困难,也真的好想帮你,但我正在做一件紧急的事,现在没法帮到你”。可以尝试有条件的拒绝,比如别人邀请你一起逛街,可以说“如果再晚两个小时就好了,因为我正在忙一个事”;如果对方同意,正符合你的期待,如果对方拒绝,你也就没有拒绝对方的压力了。此外,拒绝别人的请求后要积极出谋划策,虽然无法亲自帮到对方,但可以提供新的资源和途径,比如告诉对方,“你现在可以找某某看看,可能他能帮到你”。

  人与人之间需要互相帮助,但每个人又都是独立的个体,“学会爱自己,才能爱别人”,照顾好自己的情绪,才能更好地帮助别人。当尝试了拒绝别人的不当请求后,“老好人”才能真正体会“好人缘”的愉快和乐趣。

王富贤 河南师范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心理发展教研室副主任

一点心理学 | “宝子,帮我带个饭吧?”


来源:河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信息网(声明:本网站刊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或依法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