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一进入到人多的地方就容易紧张害怕,心跳加速脸红红,生怕自己的行为不得体惹得对方不喜欢。所以为了避免这些窘迫,经常推掉社交活动,自己一个人待在家中,才感觉是最放松、平静的?那你可能是被社交焦虑附身了。
疫情期间的同学们日常交流更多的是使用微信或QQ等社交媒体,在网络交往中,有的同学会因为对方长时间不回复而产生不同程度的焦虑;有的同学对网络社交产生了不同程度的依赖性,在需要面对面交流时,会感到不舒适,有不自在的感觉,感到无法理解他人或者无法被他人理解;有的同学经常手机不离身,装作自己很忙的样子,能打电话的绝不会当面说,能发消息的绝不打电话;有的同学在课堂和会议上被当众提问时会感到紧张焦虑,讨厌人多的地方,害怕表现自己,害怕做得不好或者做错了什么;有的同学在看到认识的人时“不知道怎么打招呼、会选择绕道而走”,在与陌生人或异性同学交往,总是面红耳赤,说话词不达意等等现象,就是人们常常说的“社交焦虑”。社交焦虑会让同学不自信、容易自卑;会让同学伪装自己、讨好别人,少言寡语;或过多的自我指责,无法集中注意力。上述现象均表明,社交焦虑对于学生自身正常的社交、自我认识和平时的学习工作等都会造成严重的影响。
什么是社交焦虑?
社交焦虑是指在真实或想象的社会环境中,当人们想要给别人留下某种印象,但又怀疑自己能否做到时产生的一种焦虑状态。生物心理学家认为,社交焦虑可以看作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发展出的动机情感图式,以防止他人威胁自己的社会资源,如人际关系等。在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V)中,社交焦虑障碍被定义为个体在面对“一种或多种社交情境时产生的明显的担忧和焦虑症状”,其核心是对负面评价的恐惧。这种恐惧往往会导致个体对社交场合的强烈回避,或在无法回避时体验到一系列生理症状,如脸红、出汗、发抖等。社交场合是指人们成为或可能成为他人关注焦点的社会情境,涉及与他人进行社交互动的情境(如与陌生人交谈)、可能被他人观察到的情境(如公共场合吃饭),以及表演情境(如演讲)。
社交焦虑者的行为表现可能是退缩或压抑,比如拒绝与他人交流,在团体活动里总是默不作声、待在角落;但也有少数人会走向另一个极端,他们滔滔不绝、非常活跃,以此来掩饰他们内心的焦虑,放弃自己的观点和信念、采取他人喜欢的方式来投入所好。在日常生活中,也并不会有很多人真的达到社交焦虑症的诊断标准,他们只是存在社交焦虑的情绪或者倾向,或者只是人格特质上的“害羞”(社交沉默)。我们需要明确的是,社交焦虑与内向不同。内向的人是安静、保守的,不会过度放大外界的批评,也不会受到外界评价的影响。而社交焦虑的人则会感受到趋避冲突(即同时具有趋近和逃避的心态)的困扰,他们既想和别人接触和交流,又担心别人会对自己做出负面评价。
社交焦虑是如何形成的
尽管有基因、气质和环境的作用,但后天因素对社交焦虑症状的影响更加明显。以下这些情况都有可能导致社交焦虑:(1)自身经历应激性、羞辱性的事件,或被虐待、被忽视的经验,比如被老师、父母公开责骂,被他人取笑;(2)一些特定的家庭教养方式,比如过于专制或过度保护,会让孩子感到缺少家庭温暖,产生社交焦虑;而父母如果总是责怪或纠正孩子的行为,则会进一步加重孩子的社交焦虑症状;(3)观察他人的行为也会产生社交焦虑,比如看到自己的兄弟姐妹或同学被他人欺负的经历;(4)生活的改变,需要个体担当新的社会角色等。
如何改变社交焦虑?
Clark & Wells的认知行为模型认为,社交焦虑的个体倾向于放大社交情境中的潜在威胁,这会促使其在社交情境中采取更多保护行动,即安全寻求行为。社交焦虑个体本身而言,负面评价恐惧是其最核心的认知特征。
(1)减少自我关注:如果在社交场合中,因为过度自我关注而忽略了社交场合的其他人和事,那这场社交就失去了意义。自我关注会让所有的注意力都投射到自身上,焦虑会被放大,精神会更紧张,只有减少自我关注,转移注意力,多点发掘社交场合中更有趣的事,你会变得更自然,更放松。
(2)改变思维模式:社交焦虑的恐惧主要来源于他人对自己的看法,要想克服这种恐惧,首当其冲的就是改变思维模式。即需要改变个体消极的、不合理的、适应不良的思维方式,建立起更积极的、具有自我支持性的思维方式。以下是一份“认知扭曲观念清单”,这些都是社交焦虑者应该努力克服的:
全或无:如果表现稍有不完美,就会觉得自己失败了;
过度概括:把一件孤立的消极事件看作是永远会持续下去的失败模式;
观点渗透:过分执着于一个负性事件的某一个细节,认为整个生活都会很糟糕,就像水杯中滴入了一滴墨水一样;
否定积极事件:就算有正面的事件发生,还是会用某种理由支持自己的负面看法,维持自己的消极信念;
揣摩他人:武断地认为他人是苛责自己的,是充满敌意和不友善的,但不去查证;
糟糕至极:认为一个小的错误会带来极端糟糕的后果。比如,约会请求被拒绝,觉得自己注孤生。
(3)改变行为模式:行为会直接导致结果的产生。当焦虑发生时,社交焦虑者会用安全行为把自己保护起来,这种逃避式的行为会让焦虑进入无休止的恶性循环。改变行为模式就是放弃安全行为,焦虑来袭时,试着去直面它,探究它,自己到底在怕什么?真的有这么可怕吗?
(4)不断地付出努力:就像只有坚持锻炼身体,才能让走形的身材重新回复健康一样,减轻社交焦虑,提高社会适应性的关键则是每天坚持进行社会适应训练。战胜社交焦虑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那些习惯于回避社交情境的人在短期的治疗后,仍有可能再次受到社交焦虑的困扰。

本文作者:刘慧瀛 郑州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副主任
来源:河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信息网(声明:本网站刊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或依法处理。)